AI声音克隆技术:便利与风险并存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由AI配音生成的内容。无论是经典的“四郎音效”,还是其他高度拟真的语音,AI语音合成技术已深度融入各类短视频和智能平台,成为用户一键即可调用的功能。如今,只需录制一段简短的语音样本,AI便能精准复刻个人的声音特征,甚至模仿说话的语气和节奏。
然而,这项便利技术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——你的声音可能被窃取并滥用,甚至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。
AI克隆声音的滥用案例
近期,一则“奥运冠军全红婵卖鸡蛋”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。视频中,一个酷似全红婵的声音说道:“我是你们的婵宝,今天有事请大家帮忙。婵妹想帮妈妈改善生活,顺便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们……”许多网友信以为真,纷纷下单支持,该商品的销量甚至高达47,000次。然而,全红婵的家人随后澄清,这段声音完全由AI生成,她本人从未参与任何此类商业推广。
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奥运冠军身上,如孙颖莎、王楚钦等,他们的声音被AI盗用,为商家推销产品。尽管这些运动员并未授权,但仍有大量消费者因误信AI合成的声音而购买商品。
展开剩余75%更令人担忧的是,AI声音克隆技术不仅被用于商业欺诈,还可能被用于恶意造谣和身份冒充。2023年,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曾遭遇AI语音恶搞,网络上流传大量伪造的“雷军发言”视频,内容涉及不实言论甚至极端观点,迫使雷军本人公开呼吁停止滥用AI语音包。
2024年,美国总统乔·拜登的声音也被恶意克隆,诈骗者通过电话联系选民,诱导他们放弃初选投票。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AI声音克隆技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冲击。
普通人的声音同样面临风险
除了名人,普通人的声音也可能成为诈骗工具。网络犯罪分子可以利用AI合成的声音冒充受害者,向其亲友发送虚假求助信息,例如谎称遭遇车祸、抢劫或财务危机,诱骗转账或泄露敏感信息。
根据McAfee的一项调查,70%的受访者无法区分AI克隆声音和真实声音,7.7%的人曾因此遭受经济损失,其中36%的受害者损失了500至3000美元,7%的人甚至被骗走5000至15000美元。
调查还揭露了诈骗者的常见手段:
- 45%的诈骗通过模仿亲友的语音信息实施,其中40%冒充伴侣或配偶,24%冒充母亲,20%冒充子女。
- 常见的诈骗场景包括车祸(48%)、遭遇抢劫(47%)、丢失手机或钱包(43%)以及海外旅行意外(41%)。
这种精准定向的诈骗方式被称为“鱼叉式网络钓鱼”,而AI技术的加持使得此类骗局更具迷惑性,普通人更难辨别真伪。
如何防范声音被盗用?
尽管AI声音克隆技术日益成熟,但窃取声音的门槛却出人意料地低。研究表明,仅需3秒的语音样本,AI就能生成匹配度达85%的克隆声音;若增加训练数据,匹配度可提升至95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AI工具甚至能模拟呼吸声、环境音等细节,使伪造的语音更加逼真。
那么,声音可能通过哪些途径被窃取?
1. 社交媒体或通话记录:公开发布的视频、语音消息可能被恶意采集。
2. 软件用户协议陷阱:部分应用在未经用户充分知情的情况下,通过条款授权获取声音数据。
3. 虚假兼职骗局:某些“配音兼职”实则为窃取声音样本的诈骗手段。
法律监管与自我保护
为应对AI声音滥用问题,我国已逐步完善相关法规。2020年,《民法典》首次将声音权纳入法律保护范围,明确未经许可模仿他人声音构成侵权。2024年,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两家公司因擅自克隆配音演员声音赔偿25万元,成为国内首例AI声音侵权案。
此外,2025年9月1日生效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规定,AI生成的内容必须明确标注,以帮助公众识别真伪。
在技术监管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,个人防范至关重要。专家建议:
- 与亲友约定“安全短语”,用于电话身份验证。
- 提高警惕,避免随意在社交平台分享语音。
- 审慎阅读软件权限条款,防止声音数据被滥用。
AI声音克隆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,在提供创新应用的同时,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。唯有加强法律约束、提升公众防范意识,才能有效遏制其滥用趋势。
---
参考资料:
原创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号“把科学带回家”所有,转载请联系:bd@wanwuweb.com
免责声明:本文引用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及视频文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