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伐战争胜利后,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。作为民国政府的实际掌权者,蒋介石开始效仿古代帝王推行削藩政策。纵观中国历史,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往往因削藩而起: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、明朝建文帝削藩引发的靖难之役、以及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,都印证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往往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。这些历史经验表明,削藩既可能巩固中央权威,也可能因实力不济而招致灭顶之灾。
在民国时期,蒋介石同样面临着整合地方势力的艰巨任务。1929年,以西北军冯玉祥、晋绥军阎锡山和桂系李宗仁为首的反蒋联盟迅速集结,这支联军总兵力高达90万之众,而蒋介石直接掌控的中央军仅有30万。不过,蒋介石并非毫无优势——他牢牢控制着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,这些地区丰厚的财税收入为中央军提供了充足的军需补给。 反蒋联军的作战部署相当周密:由阎锡山担任总司令,李宗仁和冯玉祥分任副总司令。按照作战计划,李宗仁率领骁勇善战的桂军从广西挥师北上,经湖南直取武汉;冯玉祥的西北军则沿平汉铁路向河南推进,计划在夺取徐州后与桂军会师武汉;阎锡山的晋军负责进攻山东,沿胶济铁路作战,目标同样是夺取战略要地徐州,而后三路大军合围南京。 然而战局发展出乎联军预料。蒋介石麾下的五虎将——刘峙、蒋鼎文、卫立煌、顾祝同和陈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,他们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防线,成功阻滞了联军的攻势。其中,刘峙在陇海线指挥若定,卫立煌在豫东战场屡建奇功,陈诚则率部死守战略要地。双方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展开拉锯战,战局逐渐陷入僵持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坐拥30万东北军的张学良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砝码。1930年9月,蒋介石派出心腹吴铁城、张群携带重金前往沈阳游说。面对各方拉拢,张学良起初以军费不足为由推脱。蒋介石当机立断,承诺立即拨付500万银元军费,并暗示战后将给予更大权力。经过深思熟虑,张学良提出最后条件:只要中央军能攻下济南,东北军即刻入关助战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,实则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军事实力的一次重要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